透過合作實踐居住──合作住宅與住宅合作社
講者:張詠卿(楓生共生公寓創辦人)
大家有沒有想過未來居住的型態可以有哪些可能性呢?
這次講者詠卿帶來楓生公寓案例分享合作住宅的實踐,
在了解實際操作的方法之前,我們要先從合作住宅的概
念以及目前有的幾個型態。
破題合作住宅,講者詢問了大家:有沒有想過未來可以
跟朋友們住在一起生活?這是目前在住宅倡議蠻常有的
提問,然而在符合「合作精神」之餘,許多合作良好的
居住群體階級很高、居住單價也偏高,因此在國外的案
例中有的合作住宅會被當成中產階級的俱樂部。但是,
合作住宅的精神期待大家能夠在合作當中降低成本並涵
蓋更多的族群,同時能夠抵抗土地不斷上漲的高地價問
題。住宅合作社是實踐合作住宅群體有土地、集資經費
蓋房子的一種可能性,但是由於台灣的金融業對於合作社不熟悉,因此面對政府不太願意釋出國有土地給合作社、制定優惠制度,而銀行也擔心還錢能力而不願意借錢給合作社,因此住宅合作社-合作住宅的形式就變的非常困難。
講座中分享了國外案例:韓國的無殼蝸牛合作社,一群大學生從學生自治組織開始,倡議並抵抗韓國租屋「考試院」的低品質租屋問題,他們的倡議不僅吸引了願意協助他們貸款的有力人士與組織,也令韓國政府調整制度協助合作社的營運。台灣各縣市相繼有住宅友善合作社成立,結合許多福利團體開始他們的居住實驗,OURS 都市改革組織所出版的《合作住宅指南》、《共居時代》也讓部分組織從讀書會開始理解合作住宅與住宅合作社。
台灣較貼近合作住宅的案例就是合作住宅推動聯盟的謝佳真、陳尚鋒夫婦兩位以教育品質為意向號召,在私有土地上真實的在較低成本的、共識共決的、互助合作與組成多元的方式成功的建立了一個舒適的社區。另一個是講者營運的楓生公寓,而楓生公寓目前土地與房源是來自於講者的長輩,再重新裝修過後開放招租給需要的租屋夥伴,除了優惠的價格也用民主、參與的方式嘗試建立住戶間的互助合作。
楓生公寓合作案例當中有很多溫馨的事件:住戶家庭之間會開始互相協助顧小孩,在臨時有事與需要喘息空間時互相幫助,小家庭也互相交流心得、抒發心情;在顧小孩的過程中,孩子跟住戶中的長者互動的很好,明顯心情變好很多;附近的居民看到了楓生公寓內部的活動、運作之後非常感興趣,希望參與並了解更多。在租屋的彈性上除了公共空間以外,租戶有個別長照設備的裝修需求,申請租屋補助福利政策,都是受到鼓勵且允許的。
然而楓生公寓案例中也仍有很大的實際營運困難,現今租屋市場中有很多不同的物業管理服務,越多服務疊加了越高的價格,久而久之租客也會期待這樣的服務,卻不了解當中的價格。住戶間無可避免的會有許多摩擦,付出合作的心力也難以拿捏。台灣目前的住宅政策中,包括危老都更、社會住宅、包租代管,與租屋補助等點對點的營運管理,並不熟悉合作社、合作住宅,因此沒有太多的制度配合,使得營運與推廣更困難。
因此,在定位楓生公寓的機制與模式,講者詠卿稱呼它為:帶有合作精神的包租代管形式。這種模式在財務上並不吸引人所以不容易,但是對房客而言,在可負擔性-租房穩定性上是非常友善的模式,在租房市場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年紀、健康所帶來搬家成本提高的困境,同時越繁忙的生活,搬家就越顯辛苦,因此能夠擁有一個穩定的租房型態是難能可貴的。
現場同學有問到幾個問題,詠卿的回答也耐人尋味:朋友們想要一起住很理想,但往往還沒有考慮到有「照護」需求時的互助型態,因此實際上怎麼樣的社群網絡可以接住彼此很重要;合作社不應該被浪漫的當成「一切」的唯一解決方案,台灣對於合作社的理解也還不太熟悉,因此也常有爭議,鼓勵大家多多參與合作社,但還是要很謹慎地看待運作,而不是過度浪漫的想像;在尋找房客時房仲常常會誇大實際狀況,這使得找房客產生一些期待落差,後來大多透過住戶親友介紹。
最後,我們將討論轉向台大合作社的機會與台大空間的應用,校園空間的分配安排常優先租給能夠負擔高額租金的廠商,BOT學生宿舍的管理邏輯也掌握在廠商手中,合作社面對校內商業環境的競爭也越來越困難,在空間治理的角度上使用者越來越難與參與決策,或許我們應該思考能不能夠透過合作社的形式、合作精神的價值觀,重新討論看看校園空間的營運模式,落實民主治理精神。